南怀瑾:夏季如何养生?

南怀瑾:夏季如何养生?

1.夏季如何养生?

夏三月,此谓蕃秀。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,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,使华英成秀,使气得泄,若所爱在外,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。

春生夏长,这是讲夏天这三个月当中,植物春天种下去,一直成长到夏天,这是最漂亮的时候,就叫“蕃秀”。夏天“天地气交”,这是古文那么讲,因为我们的生命靠三样东西,日光、空气、水。生命在温暖的地方会生长,在寒冷的地方就是死亡。“万物华实”,所以夏天是生长最重要的时候,万物繁华漂亮。那么,夜里早点睡,早晨早点起来。“无厌于日”,无厌是什么?不要过分在太阳下面活动,避开一点日晒。“使志无怒”,在心理的修养上少发脾气,怒是发脾气,换一句话说,对人对事宽容,不要有怨恨的心理。“使华英成秀”,等于让大地上的万物成长茂盛。“使气得泄”,这里头有个问题啦,夏天怎么叫泄气?这是《易经》讲“消息”,成长的时候就开始死亡,当你死亡的时候即开始成长,这是一消一息,所以生命到了最漂亮的时候就要完了。

《庄子·内篇》告诉你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。婴儿生出来以后,到第二天,这个婴儿已经比昨天老,三岁的婴儿比一岁老,生生死死很快地在变化。所以《庄子》也引用孔子告诉颜回的四个字,“交臂非故”。生命的道理,一切的道理都很无常,你我两个对面走,你过来我过去,两个膀子一靠,已经变了,都不是刚才的你我了。

所以夏季要善养自己的意志,无怒,阴气就可以发泄出去了。“若所爱在外”,这个时候人的思想情绪都喜欢向外面,都喜欢放射出去。“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”,四气调神就是讲这一套。没有讲怎么调,只讲什么夜睡早起,什么不要发脾气之类的调神的道理,所以它没有讲医学,只讲养生。但是你懂了养生的原则再去看病,就看出病因来了。

2.阴阳四时的影响

“故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生死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,是谓得道。”

这个阴阳四时,春夏秋冬,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,实际上是两个东西——一个冷,一个热。这个要懂得天文,懂得阴阳,因为半年属阴,半年属阳。我们晓得冬至一阳生,讲农历,这个是我们的科学了。你不管这个科学如何,我们现代人尽管说这是旧科学,可是你连旧科学都不懂呢!旧科学不懂,却一概推翻,没有在逻辑上搞清楚一件事情,就乱讲,这就是迷信。迷信两个字很难讲,看不清楚就乱判断,就是迷信。新科学偶然发现一点东西,就大吵大嚷,说又有新的东西发明了,这才叫迷信!

所以讲科学的道理,一年分阴阳,冬至一阳生,夏至一阴生,上次讲过的。我讲个现有的科学大家就了解了。我们这个楼层铺有地热,这是最新的科技,地下的暖气上来。冬天天气很冷,地球的表面冷,这个时候热能向里面收缩,所以冬天的井水或者太湖里头的水下面是暖的。夏天呢?这个水是凉的。冬至一阳生,夏至一阴生是地球的物理。我们的身体,冬天吃火锅,什么都不怕,消化力很强;夏天就不行了,胃是寒的。所以这就是天地阴阳的道理。阴阳两个字是代号,它是古人对科学的浓缩,不要因为自己不通,看到阴阳就头昏了。

3.暑气、神气

“故天运当以日光明,是故阳因而上,卫外者也。因于寒,欲如运枢,起居如惊,神气乃浮。”

阳气来的时候,像太阳出来一样,身体很光明。你现在坐在这里,我们学医的要自己体会,你固然很专心地拿着书本在听课,我请问大家,坐在这里身体有没有感觉?一定有感觉。这里难过,或者哪里不舒服,难过归难过,听归听,里头在动。你自己要搞清楚,这个动的感觉,是气在里头动了,这个感受就是气来了。所以冷要加衣服,起居要正常。“起居如惊”是什么意思?我们白天做事,夜晚要睡觉,随时害怕小心,不要大意。我们一不小心,从被窝里出来好冷,一惊就有感觉了,风邪已经进来了。不是外面真的有病进来,是里面没有保护好,两个一结合就发病了。“神气乃浮”,那么神跟气就不行了。

“因于暑,汗,烦则喘喝,静则多言”

夏天伤于暑气的话,汗多口干,身体虽安静但喜欢讲话不停。譬如我们有一个朋友坐在那里非讲话不可,一讲话停不了。他里头已经感染,暑气浮在外面。

“体若燔炭,汗出而散”

这个时候讲病相,身体像在火上烤一样,汗很多,散开了。

“因于湿,首如裹,湿热不攘,大筋短,小筋驰长,短为拘,驰长为痿。”

如果外面湿度太高,我们穿得不对,湿气就入侵进来了。要注意,人的身体百分之七十是水,这个水不流畅就满了,就发湿气。我们的生命够可怜的,很痛苦,都是湿气,湿气太重时头脑不清楚,感觉头重,困住了。如果湿里头加上发炎发热,筋就软了会抽筋,或者是拉长或缩短,动不了,就像普通讲的中风那样子。实际上是伤到了气,也是中风的一种。

““因于气,为肿,四维相代,阳气乃竭”

气是无形无相,看不见的,所以没有精神没有气力了,就会生肿瘤,生癌症。气虽是无形无相,但“无相有对”,有感觉的。中风的人手脚动不了,风就是气,风动不了就会结块。

| 文本选自《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》